改写了热门短论里的一句:
我们格格不入,我们熠熠生辉。
周末接连看了两部黑白青春片 —— 《弗兰西斯哈》和《怒火青春》。
他们都没有故事,和大部分人的一样,青春期的故事乏善可陈,不值一提,从在河边玩乐到被河水席卷,每一次,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认为自己能够保留一些干燥的自己,干燥的,清爽的,可以在阳光下灼灼发痛的肌肤。然而随着水流的奔腾,湿了袜子,浸了腰身,封了鼻口,淹了眼睛,即使高高举起的手臂,也会在即将到来的漩涡中沉没。
《怒》中巴黎戾气十足,他无聊,空虚,没有希望,每一次平静下来都会被新的战斗叫醒,当他似乎有所感受,脱去了盔甲时,却被同样的暴力枪毙。
《弗》里纽约的她更加疲惫,她在这个薄情的社会矫情的活着,收入,社交,工作成了一个又一个沉重的负担,她笨拙,无能,无力负担,家是一个小小的港湾,却只能得到暂时的休息,紧接着又要出发,去一个布满芒刺的路。
乐观的说,这社会只是在逼你抛弃些奢望,不切实际的,超越本阶级的,所谓理想的奢望,去接受一个更加合理的,可以尽快达成的,得到认可的希望。悲观的说,是在逼你抛弃本来拥有的全部去获得他给你的奖励,甚至大部分名词都要换个意思,与生具来的“真实”要变成群体中的“真实”,每个人能接受的“真实”,不然就会显得不合时宜,你也不能旁观的或者刻意的去变换自己的角色,在这场“真实”的戏剧里,你必须全情投入到浑然不知的程度。
黑白片给我的感觉总是更关注画面,更关注情绪,它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故事和合理性上,就像一首没有歌词的歌,传达的是一种暂时的气氛,而不是什么拥有政治讽刺的歌词或者失恋的理由。有些部分我是躺在床上看的,画面被投影机射在天花板上,像做一场瞪着眼睛的梦,光怪陆离又不知所云,枪声是一次一次惊醒,台词是一句一句梦呓。
这令我想到贾木许首部电影的《长假漫漫》:
我像是在一个永不结束的漫长假期
同样是青年和社会的冲突,《长》展示了第三种方式:
- 《怒》的暴力、愤怒和热忱。
- 《弗》的投入、受挫和无助。
- 《长》的空虚,游荡和凝视。
无论是对着镜子练习握枪的姿势,还是端着瓶子给红人倒酒,还是坐在屋子里看灰尘下落,无论哪种方式,都是和社会格格不入的状态 —— 你低头可以思考,抬头就会看到笼罩着全社会的不是天空,是一面巨大的镜子,镜子里是所有人的脸,可是并没有你的,你要像镜子里的人一样微笑,哭泣或者面无表情。有的人选择击碎,有的人向他低头,有的人无视他的存在,可是你永远都渴望天空。
我27岁了,和弗兰西斯一样大,无论最后怎样,我们都拥有过一片失败者的天空。